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非常特別的一本書

有別於佛洛伊德與榮格,阿德勒強調個人的修練

其實一開始我並不是非常認同書中的觀點

但在本書中仍可以看到許多的內容都會讓我聯想到HP的課程

以下跟大家分享自己特別有感觸的內容

有可能是很多個章節的總結,也有是章節的重點

 

所有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

如同一開始提到的,阿德勒強調的是個人的修練

所謂的自由就是被討厭的勇氣

你具有不怕別人目光,遵循內心聲音前進的勇氣嗎?

你能不在意別人的想法,依然照著自己的信念往前走嗎?

當你具備這樣的勇氣,才能得到所謂的真正的自由

我們絕大多數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的煩惱

害怕舉手發表意見被別人嘲笑

恐懼跟別人不一樣而遭人異樣的眼光

不安自己不同於社會的規範

因為這些周遭外在的影響,讓我們不得不改變自己變成順從別人的認知

我曾因為別人的想法而企圖改變自己,使自己感到痛苦,活在別人的假設中

明明喜歡或者說善於活躍在舞台上,習慣被鎂光燈聚焦,但因為一些人的言語

『你太自以為是了,應該低調一點。』

『我不喜歡活躍在舞台上接受掌聲的人,我更喜歡的是在舞台旁邊默默付出的人。

漸漸的迷失自己,開始自我懷疑,不知道自己到底該怎麼做,甚至...我是誰?

後來開始明白,這終究只是少數人的、或者說別人的認知和想法

並不代表所有人、這個社會、這個世界、自己給自己的樣貌

我,由我自己來定義。這才是所謂的自由。

 被討厭的勇氣  

我存在的價值在於你為他人奉獻了什麼

雖然文章中使用貢獻兩個字,但我認為楊老師在詮釋更美

奉獻

所謂的奉獻是無條件、不求回報,心甘情願的所做出的行為

當我們為別人做事情的時候,其實心裡多少會有所期待對方給予我們回饋

例如朋友生日我們寫卡片給他是因為我們希望跟他的感情能變得更好

當我們為朋友做什麼事情的時候,是希望獲得對方的認同與肯定甚至是稱讚

抱著這樣的想法所做出來的行為就不會是純粹的

容易因為對方沒有肯定我們或因為沒有因此跟對方的感情變得更好,而產生怨懟

過度的期待會造成過度的失望,一旦失望內心無法滿足就會陷入情緒之中

因此在我們起心動念做某些事情前,就必須注意到自己是不是我願意...

書中強調工作並不是為了薪水,而是奉獻自己,找到自我存在的價值與意義

薪水只是我們找到存在價值與意義的附加產物,雖感覺太過於理想化,烏托邦

但如果抱著這樣的想法,一切源於我願意,在做任何事情就不會有抱怨

 

曾在擔任志工期間發生一小段故事,在一次的提案競賽中

提案的人數不多,且考量到時間性,這個提案很有可能不會舉辦

許多志工因此興趣缺缺,認為何必花時間去寫一個很有可能不會被執行的案子

但當時的我並不這樣想,我覺得能有機會寫企劃書進行提案

雖然有可能不會被執行,但有學長姐可以幫忙檢視、調整企畫書

對自己來講是一個學習、一種累積,雖然自己的時間真的也很滿

但還是抽空、花零碎的時間完成了企畫書,雖然最後依舊沒有執行

這個提案競賽的企畫書依舊放在我的隨身碟裡,但我從中學到的是一次的經驗

同時也檢視自己在思考的架構上不夠充裕、完善,如何可以更進步

做一件事情,如果想有所回報或有所收穫,必定很痛苦,必須出自於我願意。

 

不要介入別人的課題

『為什麼我付出了那麼多他還是不喜歡我?』

『我到底做錯什麼為什麼大家要排擠我...』

『和別人互動的時候是不是這樣做比較好?』

當我們為別人做了許多事情,卻得不到想要的回饋時,就會有這樣負面的想法

因此我們必須將自己回歸我願意的心態以外,就是不要介入別人的課題

他為什麼不喜歡我?

大家為什麼要排擠我?

他到底在想什麼?

這些都是別人的課題,不是我們要去思考及探討的,因為再怎麼想我們終究得不到答案

學會被討厭的勇氣所強調的"課題解離",讓自己不要被璧人的問題所影響是非常重要的

書中舉例孩子要不要念書都不要去干預

因為那是孩子必須自己去面對的課題,孩子想念或不想念書,都和我們無關

對,也許你會和我有一樣的反應...

怎麼可能放任孩子,這樣根本就是縱容!

但阿德勒提出了一個合理的論點...

我們不能去介入別人的課題,但我們可以去鼓勵他。

讓孩子知道,要不要念書的決定權在自己,但我們隨時都將資源準備好

孩子想念書我們有充足的資源給他們,縱然不想念也是

透過橫向溝通的方式讓孩子自己去明白:念書,是自己的事情。

而橫向溝通的重點就在於如朋友般的互動,而不是用長輩對晚輩命令的口氣

阿德勒思維還有許多我還沒融會貫通的部分,以上是自己一點心得分享。

arrow
arrow

    Endle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